大庆地区在辽朝和金朝长达300多年的统治时间里,诸多民族聚集在这里,这片广袤的草原,人丁兴旺、勤耕强弩,步入了一个强盛的时代。随着人口激增,大庆地区原始的狩猎业、游牧业、渔捞业、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独立发展的局面被打破,形成了以农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为辅的发展格局,并形成了繁荣的城镇文化。
岁月更迭,王朝易主,古城逐渐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中。但随着考古挖掘,许多古城遗址重见天日。在大庆地区保存较好的古城遗址有30几处,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望海屯古城。我们可以在大庆博物馆三楼人文历史展区欣赏到这座古城的复原微缩景观,该古城规模宏大,城池脉络分明,防御设施完备,城旁边还设有一座小方城和烽火台,可见古城规模等级较高。仿佛看到了当时人丁兴旺、车水马龙的情景。那么,这是一座怎样的城?它又发生过哪些故事?让我们从历史和典籍中探寻它当初的模样。
望海屯古城位于松花江北岸,大庆市肇源县三站镇西南五公里处,地势突兀险峻、景色怡人,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相传这里是金兀术胞妹完颜兀鲁的封地,完颜兀鲁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长女,因身份显贵又备受宠爱,所以金太祖将望海屯古城赐给了她。经考证,此城最早建于3000年前的青铜器时代,占地面积5.4万平方米,曾挖掘出供人居住的地穴、人类头骨,以及青铜时代早期的陶片、鬲、鼎等文物。望海屯古城是在原有的古城遗址上重新扩建的,建于金代早期,1167年名为镇东县,1173年改为曲江县,隶属阿城金上京。望海屯古城在金代时叫“昂阿城”,“阿城”在满语里是“关口”之意,“昂”则是高的意思,就是高出的关口。因昂阿城东、西、南三面环水,且水面宽广,站在昂阿城一眼望去如同海面,所以当地老百姓形象的称之为“望海屯”。
望海屯古城的军事防御设计严密合理,易守难攻。城墙利用台地修筑,迎面陡峭,无法攀援,护城河深且宽,大旱之年仍然水流不断。古城城墙总长近三千米,四周设瓮城和角楼。瓮城是古代城池的主要防御设施之一,在城门外修建半圆形或方形的护门小城,可以加强城堡或关隘的防守。它的两侧与城墙连在一起建立,设有箭楼、门闸、雉堞等防御设施,瓮城城门通常与所保护的城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以防攻城槌等武器的进攻。当敌兵来袭,只要诱敌进入这里就会立即关闭城门,埋伏在城楼上的士兵可从高处投石放箭,敌人便无路可逃。角楼多设在城墙的外壁外凸上,凭楼眺望,视野开阔,可以清楚地观察敌情。战时,驻守角楼的士兵不但可以从正面发射箭簇火器,而且还可配合两侧角楼及城墙正面的守军,用交叉火力杀伤攻城之敌。在古城的南部,紧连着还有一座小方城,周长近700米,相传是金兵精锐部队“武兴军”的驻军防守之地。正对南墙豁口300米处还有一座烽火台为全城的制高点,是金兵操练军队的领操台,战时还可燃放狼烟,给距离50里地以外的东部“八里城”、江南岸的“前伯都古城”报信,以此相互策应。相传金兀术兄妹曾进驻过古城,亲临点将台,为其厉兵秣马之地。于此处发出的铿锵号令和呼啸的旌旗一同激荡在历史的回音里,而刻印在城墙上的斑驳沧桑也见证了一个朝代的沉浮和一段历史的走向。
从青铜时代遗址到昂阿城,望海屯演绎了3000多年的历史,如今的望海屯“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只剩下残垣断壁,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沙场囤兵”之貌,但它是重要的文化遗产,是历史的见证,文明的标志。古城遗址不仅凝结着古人的智慧与情感,还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厚重基因。不要让残留的城墙成为历史遗忘的角落,让我们携起手来,坚定文化自信,保护文化遗产,守护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