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隆子县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玉麦爱国戍边国家5A级景区和自治区旅游名县为抓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民族团结的“黏合剂”、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绿色发展的“示范田”和兴边富民的幸福产业。今年1—10月,全县接待游客4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145.53万元,同比增长89.6%,增速居全市前列。
(隆子县开展“走进雪域边陲体验藏历新年”主题包机活动)
顶层设计“一盘棋”,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先后编制《隆子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22—2030年)》《旅游名县建设方案》,出台《旅游产业发展奖励扶持办法(试行)》,安排340万元文旅产业专项资金,对航线、包机、组团、民宿提升等给予精准补贴,撬动社会资本超3600万元。依托隆子机场,联合旅行社开通“旅游包机”通道,推出“专属通关、专属导游、专属礼遇”VIP服务,远程客源市场交通瓶颈有效破解。藏历新年期间,首批50名包机游客沉浸式体验“雪域边陲过大年”,网络话题阅读量突破8万次。
非遗“活”起来,珞巴服饰闪耀世界舞台
非遗不再是“橱窗里的记忆”。隆子县把29个非遗项目做成“可观赏、可体验、可带走”的文旅产品,珞巴服饰走进新加坡金融中心T台,千年珞巴服饰与天府烟火在成都宽窄巷子“快闪”,短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县级非遗“才麦扎念”弹奏出悠扬《达布夏日》,游客可跟随鼓点跳起“团结舞”。今年,非遗带动销售文创产品100万元,同比增长98%,10余名传承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珞巴服饰”在全球金融中心新加坡宣传展示)
节庆IP“出圈”,3.7万人奔赴“幸福边疆”
连续举办5届的“红色隆子·幸福边疆”玉珞文化旅游节已成为雪域“现象级”IP,2025年节庆7天吸引游客1.1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115.98万元。玉麦爱国守边、列麦、沙棘“三大事迹”,被创意改编成情景剧搬上舞台,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世界最大黑青稞种植基地“两个世界之最”为隆子插上双翼助力腾飞。红色研学游、徒步戍边游、扎日观光游、圣山民俗游等精品旅游线路人气居高不下,国庆中秋期间扎日旅游景区游客同比增长122.8%。
民宿“星”光熠熠 农牧民端起“旅游碗”
投入2340万元实施“家庭民宿精品化”工程,扎日镇、玉麦乡44户民宿完成星级改造,每户年均增收超8万元;格尔东赞、平措康桑等品牌连锁酒店相继入驻,全县旅游床位突破3479张,实现“高端星级酒店+中端特色民宿+露营地”梯次供给。旅游旺季,扎日镇(玉麦乡)群众参与演出、餐饮、交通服务比例达70%,人均月增收1.66万元,真正让“风景”变“钱景”。
(2025年隆子县玉珞文化旅游节)
全媒体“裂变”传播 隆子文旅“飞”入云端
组建“三微一端”新媒体矩阵,联动区内外旅行博主、网红达人走进隆子,邀请航拍达人、科考学者开展“科考旅行”科学考察,发布短视频30余条,全网点击量突破3亿次;今年,通瓦顿珠湖心愿之旅、我在玉麦巡过边徒步之旅,成为年轻游客“反向旅行”新宠;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智慧文旅合作协议,“红色隆子 幸福边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实现多维提升。
县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索朗措姆表示,后续我们将锚定“世界级自然人文体验目的地”目标,提速推进玉麦爱国戍边国家5A级景区创建,启动“智慧文旅”平台建设,打造一批看得见自然风光、看得见人文历史、看得见爱国精神的精品旅游线路,力争2025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收入再上新台阶,让雪域边陲在文旅融合的大道上走得更稳、更远、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