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和都村始建于1625年,坐落于南江盆地,总面积7.19平方公里,下辖古甑、和都等5个自然村。和都村区位优势显著,距深岑高速出入口仅9公里,国道G234线贯穿全村,南江河穿村而过,35分钟即可达西江“黄金水道”。
和都村是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磨刀山遗址所在地。该遗址将广东人类活动史推至60万—80万年前,获“201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等多项荣誉。和都村入选首批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村,同时还是广东省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广东粤北考古游径等的重要节点,曾获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片、广东省首批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与旅游服务中心融合试点等称号。
近年来,该村以磨刀山遗址为文化内核,以绿美乡村为生态底色,以特色产业为经济支撑,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2023年文旅景点累计吸引游客约8万人次,成为岭南特色文旅典型村落之一。
二、主要做法与运作模式
(一)以环境提质为基础,夯实文旅发展基石
实行分片联村包干制,组织镇村干部、志愿者、群众等约20人次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并通过微信群、农村大喇叭等多渠道宣传,推行村民每人每月1元清洁费制度,确保保洁员制度高效运行,形成“人人参与、家家受益”的治理闭环。开展农房风貌提升行动,由村“两委”干部与驻镇干部组成专项小组,完成罗垠村30间、上榃村25间农房改造,美化G234国道旁16间房屋,让“颜值短板”变“风景亮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8公里村道硬底化,建成4000多平方米生态小公园、1公里休闲栈道、102个“四小园”,配套篮球场、旅游厕所、充电桩停车场等设施,为和都村文旅发展打通“毛细血管”。
(二)以文化赋能为核心,激活文旅内生动力
深度挖掘“古人类、古遗址、古码头”资源,配合推进磨刀山遗址公园建设工作。目前已完成遗址广场、展示馆(含5D影院)、客服中心等项目建设,展出200多幅图片及60多件实物展品。同时,加快考古工作站及公园二期建设,助力“早期岭南探源工程”。通过加固坝体、建造纤夫铜像等复原和都古码头历史风貌,再现商贸繁荣场景。推进村史馆建设,全方位展示村史文化。举办正月十六烧炮、中秋节山歌会等活动,以“公司+农户”模式推广“药香艾制作技艺”、建设药艾理疗养生体验馆等,传承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以产业融合为支撑,拓宽文旅发展路径
依托200亩金煌芒、60亩皇帝橘、80亩香水柠檬等种植基地,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谋划引进烘干设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规划“考古研学+农事体验+非遗传承”旅游线路,结合绿美乡村建设,种植近4000棵苗木,实现“步步见绿、处处是景”,让游客“有看头、有甜头、有念头”。
三、主要经验与启示
和都村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文化+生态+产业”深度融合,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文旅振兴之路,为实践“百千万工程”提供了样板。
(一)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治理合力
以“党建+”为引擎,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镇村干部运用“一线工作法”“干部夜访”下沉调研,党员带头参与环境整治、绿美建设,带动村民捐地、投工投劳,形成共建共享格局。
(二)深挖特色资源,推动融合发展
立足磨刀山遗址独特文化资源与农业基础,将考古文化、民俗非遗、特色农业与生态旅游深度融合,打造“一村一景、一村一魂、一村一品”,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互促互进。
(三)注重建管并重,保障长效运营
通过建立清洁费制度、网格化管护机制等,解决“重建轻管”问题。完善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筑牢文旅发展基础。健全群众参与激励机制,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打卡攻略】
★景点必推:
磨刀山遗址、磨刀山遗址展示馆、和都古码头、广东省立庚戌中学暨中共庚戌中学支部旧址(康家大屋)、中共三罗边区(郁南河口)交通总站旧址、香水柠檬种植基地。
★美食推荐:
窝鸭、酿三宝、白灼猪肚、酿大肠、紫苏蒸河鱼仔、蚌津青头鸭。
磨刀山遗址
磨刀山遗址展示馆
广东省立庚戌中学暨中共庚戌中学支部旧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