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 旅游纪实网!!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乡村旅游 >正文

带着耳朵游庆博——远古“草原大军”的重现

时间:2021-05-21 文章来源:黑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 作者:佚名

  

  

  

  

  

  

  当你走进大庆博物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展厅,一定会被矩形的古动物化石陈列所震撼。这是用五十具化石骨架打造的动物群在远古草原上活动的场景,它们气势磅礴,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狂奔,有的回头张望,有的溪边饮水,还有的为保护生命正与鬣狗激烈搏斗…… 在矩形陈列的一侧展墙上,百余个动物头骨悬挂之上,仿佛茫茫草原深处,无数的动物若隐若现,让人遐想无边,场面极为壮观!它们就是东北第四纪猛犸象动物群的典型代表--东北野牛。在几万年前的松嫩平原上,东北野牛以顽强的生命力、惊人的繁殖速度成为松嫩平原最繁盛的食草大军。然而,距今1万年左右东北野牛却在地球上全部消失了。

  那么,散落的野牛化石是如何华丽转身成为活灵活现的草原大军呢?这就要从大庆博物馆建馆初期说起。大庆这座因油而生的城市不仅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还埋藏着大量珍贵的哺乳动物化石,大庆博物馆结合自身发展定位收藏了丰富的古动物化石资源,可如何通过这些化石充分展现大庆独特的远古历史和文化成了庆博人心中共同的心愿。让大家没想到的是,在布展之初难题就来了,只是把化石骨架放在展柜中展示实在没有新意,于是,大家尝试把骨架放在微缩草原景观,让观众自由穿梭在牛群之中,可尝试之后还是果断放弃,他们一致认为用化石本身去还原历史才是赋予展览新的“生命”。于是,从展览创意到场景搭建再到全部推翻,展览策划一遍又一遍反复推敲。专家们觉得要想用化石骨架形象的展现东北野牛的习性和生存环境,只有根据情景不同、造形不同和故事不同进行布展。布展理念有了,可挑战接踵而至,当把展览创意运用到实际布展中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既要考虑展览的创新,又要兼顾展览的科学,还要照顾观众的视觉感受。由于场地限制,专家和工作人员先尝试着放了十几架化石骨架,但这怎么能够充分展现野牛原始生态的画面呢?二十架、三十架、五十架......随着骨架的增多,工作量不断地增加,专家们认真研究动物骨骼结构和各种形体变化,野牛奔跑时骨骼结构怎样设计、害怕畏惧时怎样表现、集体作战是怎样的情景、就连脚趾骨的形态如何展现这样的细微之处都要考虑得当。对化石骨架的设计、调整和加工制作稍有不慎就会违背动物形态结构,影响整个骨架的造型呈现。不仅如此,每一处场景都要配合相应的地表造型,比如,溪水的流淌,沟壑的弯曲,野牛奔跑后留下的脚印......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牵动全局,甚至会把做好的场景全部撤掉重新布展,耗费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可想而知。

  在布展的三个多月里,所有的专家和工作人员以馆为家,白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晚上还要查阅大量资料,完善细化动物形态、骨骼姿态和整体造型的神态,所有人放弃休息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来。这是一项需要多个工种共同完成的工作,一件野牛化石骨架少则一周多则一个多月才能装架完成,有的人因为长时间站立脚肿了、抡大锤的手震麻了、焊接骨架时眼睛被焊花打伤了......即使困难重重,过程如此艰辛,可大家从没想过停歇和退缩,经过100多个日夜的精雕细琢、十几次的尝试与探索,运用骨骼学、形态学、仿生学等多学科原理,克服前人装架中的许多不足,使骨架结构更科学、形态更生动、展览更灵动,终于使沉睡在大地深处几万年的东北野牛群在大庆博物馆站了起来。当布展灯光亮起的那一刻,所有人感慨万千,压力、疲惫、伤痛烟消云散,喜悦的泪水不住的流淌,欢呼声、掌声久久回荡在展厅,回荡在每个人的心中!

  这是国内率先运用大量化石打造原始动物生态场景的展览。大庆博物馆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陈列以这支东北野牛群为代表,荣获2011-2012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是国内展览评价的最高殊荣!展览力求还原历史、发掘历史,使观众更加完整、真实的了解历史,启迪人们热爱自然环境、保护野生动物,营造人与动物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

  亲爱的朋友们,诚邀您来到大庆博物馆,与我们一起走近东北第四纪哺乳动物群,一起去了解大庆的远古历史,共同去感受远古生命的强大力量!

  

  

  

  

  

  

  

孟宇-远古“草原大军”的重现.mp3
原文链接:http://wlt.hlj.gov.cn/home/detail/id/305328/type/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