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下午,由天津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天津市女企业家协会等联合主办的“书香天津 善行万家”——与敬一丹共话岁月,为爱“走过”公益讲书会在天津数字出版产业园报告厅温情启幕。
活动现场,敬一丹与现场观众分享了职业生涯感悟、家族故事及青春记忆,用温润的讲述串联起半个世纪的时代印记与人生思考。
三代亲情里的人生课
“享福不用学,吃苦要学。”这是敬一丹从母亲那里继承的信条。1968年,13岁的她在缝纫机前为弟弟补裤子,母亲帮忙时针尖不慎穿透她的手指,血珠直冒。母亲没有安慰,反而叫来弟弟们严厉告诫:“看看你二姐的手!她替爸妈照顾你们,将来对她不好就是丧良心!”那一刻,敬一丹没觉得委屈,只是暗下决心“要做得更好”。多年后她才懂,母亲是将意外化作责任与亲情的“家教课”,那滴血也让姐弟情谊延续至今。
多年后,那个缝纫机前坚韧的少女,成了面对父亲老去的女儿。敬一丹的父亲晚年时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病,一次父亲突然问:“你叫啥?”她轻声答:“爸,这是你给我起的名,‘一片丹心’呀。”父亲释然一笑,带着歉意。后来,她效仿父亲当年教她识字的模样,制作写有父亲工作城市、职业的卡片……直到“呼兰”这个词出现,父亲在卡片上写下了“呼兰河传,萧红”。“这分明就是我爸爸作为文青时的记忆。”敬一丹说,“尽管疾病残酷地擦除他的记忆,但总有些美好会被留下。”
因遗憾“没看过妈妈工作的样子”,敬一丹成为母亲后常带女儿工作,让她见证自己采访、录像时的专业模样。敬一丹要让女儿看到的,她不只是在家里忙碌的妈妈,更是在专业领域专注工作的女性。
始于天津的“笔缘”
敬一丹的新书《走过》是由长江文艺出版社今年4月出版的一本随笔集。她坦言,自己的随笔写作始于天津。每周一篇的稿约让她从一个在镜头前从容自若的主持人,变成了一个对文字格外“斟酌”的书写者。这种持续的书写训练,不仅磨练了她的文笔,更重塑了她的表达习惯和思考方式。
这段始于天津的“笔缘”,最终也以一种巧妙的结构方式,回馈了她的整个创作。当她面对数年来积累的、题材各异的96篇随笔时,她开始思考如何贯穿其中的主线。最终,她选择了二十四节气。在《走过》一书中,敬一丹将自己在不同年份的同一节气里,于各地的行走与感悟编织在一起。她表示,二十四节气是时间的循环,她足迹所至的东南西北则是空间的转换,结合她个人的职业见闻与内心感悟,这三者共同构成了该书的独特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