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高流河墟是阳春地区一项古老的民俗文化,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岭南第一墟”。每年农历五月初四,来自四面八方的人们汇集到阳春市合水镇高河村高流河边,赶集购物,现场销售以竹木制品为主。2009年,高流河墟入选第三批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阳春市抓住“百千万工程”发展机遇,充分挖掘高流河墟这一非遗瑰宝的文化内涵和独特价值,举办高流河墟非遗系列活动,在传承与创新中推动“千年古墟”焕发新的活力,实现文旅“流量”变成消费“增量”,成功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商旅融合IP。2024年,高河村获评第四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为阳春文旅增添了一张靓丽“名片”。
二、主要做法与运作模式
(一)文化赋能,推动千年古墟迸发新活力
阳春市将高流河墟的保护传承作为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抓手,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举办高流河墟非遗系列活动,着力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商旅融合IP典范,让阳春走向更多人,让更多人走进阳春。
2024年6月8至10日,以“千年古墟·文脉传承”为主题的高流河墟非遗系列活动成功举办。本次活动设置了1200多个集市摊位,并新增了主题方阵巡游、粤剧专场演出、文化主题舞台剧《千年传承——高流河墟盛景》及文艺晚会等内容。仅6月9日单日,便吸引17万人次游客前来“趁墟”,为游客打造了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2025年5月30日至6月1日,高流河墟非遗系列活动期间,现场不仅设有竹木器具、特色美食及农特产品展示展销等区域,还开展了文化主题方阵巡游、主题舞台剧、文艺晚会演出、惠民系列演出、粤剧专场演出等活动,吸引游客超40万人次。
(二)以竹为媒,打造竹木器产业发展平台
阳春市借助高流河墟,举办竹木器工艺品展销会,加强竹木器产业交流与合作,展现阳春市竹木器工艺品的文化底蕴与优良工艺,推动阳春市竹木器行业的发展,让阳春竹木器工艺品走向全国。
2025年高流河墟非遗系列活动现场,共41家竹木器企业(作坊)参展,8家企业现场签约2800万元订单,各竹木器工艺品行业经营主体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共同助推阳春竹木器产业发展壮大。目前,阳春市竹木器产业从业人员超过3000人,每年可创造产值近5000万元。
位于高流河畔的阳春市非遗文化竹器生态博览园(以下简称“竹博园”),是阳春市落实农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赋能“百千万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竹博园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采用“前园后坊”的独特布局,包括竹器手作街和非遗博览馆等,不仅是展示竹艺文化的窗口,更是集生态体验、旅游观光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博览园。建成开园以来,成为游客打卡的乡村文旅新地标。
(三)以旅兴村,完善高流河旅游精品线路
高河村入选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以来,依托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流河墟,大力推动典型村建设,不断完善“墟期共庆、平日可游”的高流河旅游精品线路。
2025年以来,高河村深挖高流河及其周边的文化、历史和民俗资源,推动实施高河村典型村建设提升项目。该项目总投资约200万元,涵盖建筑设施打造、景观优化等多个方面。通过完善餐饮、民宿等配套设施,新增12个公厕,在鱼鳞坝一带的河道增加灯光和雾森系统等系列措施,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文旅体验和消费环境。项目建成后,计划引入企业运营,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主要经验与启示
阳春市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通过活态传承与融合创新“双轮驱动”,拓展“非遗+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生动的实践样本。
(一)创新“非遗+”,开辟文旅融合新路径。阳春市对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鲜明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流河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为核心,推动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实现非遗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向文旅融合发展优势的有效转变。
(二)拓展“文旅+”,助推竹木器产业壮大。在持续探索推动“文旅+”多业态融合的过程中,阳春市立足当地竹木器产业资源优势,借助高流河墟搭建合作对接交流平台,充分展现深厚的竹木器文化及精湛的“指尖技艺”,提升竹木器工艺品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为竹木器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能。
【打卡攻略】
景点推荐
★高流河墟
农历五月初四,高流河墟除了传统特色的竹木器展销,还上演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热闹非凡。
★竹博园
这里不仅可以聆听冼夫人的传奇故事,感受高流古墟等非遗魅力,还可以体验“指尖上的竹艺”,把心仪的竹艺品带回家。
美食推荐
★风姜鸡
风姜鸡是高河村的一道特色美食,用风姜熬制的汤底,散发出浓郁的香味,吸引许多人“食过返寻味”。
高流河墟
竹博园竹器手作街
风姜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