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津战役纪念馆(以下简称“平津馆”),有这样一间令人肃然起敬的展厅——
一座座雕像高大威武,一件件遗物沉静安放,一个个英名金光闪耀……展厅无声,但目及之处却仿佛传来炮火轰鸣与誓言呐喊。
历时64天的平津战役中,7030位烈士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生命。受战争时期条件所限,部分烈士因信息难以准确查证成为“无名烈士”。
自1997年开馆至今,在一代代平津馆人的努力下,一位位曾经“失散”的烈士在“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荣耀“归队”。今年,又有20位新找到的烈士“魂兮归来”,与此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后来人寻着先辈的战斗足迹,感悟英雄故事,汲取前行力量。
从“6639”到“6908”,崇尚英雄风气浓
开馆之初,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刻有6639个名字,距离“7030”还有391位烈士待寻。20余年来,几代平津馆人持续接力,凝聚的力量也愈发强大。
“我负责馆内烈士查询工作以来明显感受到,全社会崇尚英雄的氛围越发浓厚。”平津馆陈列保管部工作人员武丽洁说,“以前通常是由烈士家属直接与我们联络,提供‘烈士证’等证明和信息,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向我们提供信息。他们怀着对烈士的崇敬,不辞辛劳查找资料并联络有关部门确认核实。今年进行的三次共20位烈士英名的补刻中,有17位烈士的信息都是志愿者提供的。”
今年4月,平津馆补刻了12位来自哈尔滨市双城区的烈士姓名,是近年规模较大的一次补刻。向平津馆提供烈士名单的志愿者白玉芳动情地说:“很多烈士没有后代,我们就是他们的后代。我们要让他们‘归队’,入列英烈名录。”
截至目前,“平津战役烈士名录墙”上已刻下6908个名字。数字的背后,是崇尚英雄、缅怀先烈的行动。“现在志愿者队伍越来越大,大家关注的不只是自家、本村的事,更是国家记忆。即便他们和烈士没有血缘关系,但情感上的联结也格外强烈。”平津馆陈列保管部副主任曹静表示。
从“考察战斗遗迹”到“行走的思政课”,寻迹英烈忆往昔
烈士英名镌刻墙上,英雄故事扎根大地。近年来,平津馆通过“寻迹”让后人更直观感受英烈的热血与信仰。
曹静介绍,今年开展了平津战役历史遗迹的实地考察工作,希望在繁华都市中找寻英雄们曾经战斗过的地方。目前,已先后考察了和平门、小西营门、西营门、子牙河滨河公园碉堡等23个遗址、遗迹。
深入挖掘是为了更好传承。平津馆依托考察成果举办“行走的思政课”活动,和观众特别是年轻学子一同走进历史现场,在今昔对比中感悟初心使命。
今年5月,天津师范大学的师生沿南开区青年路徒步而行,在一处处战斗遗迹前聆听当年的故事。学生王聪、李欣瑶感慨万千:“这些地方以前是烽火连天的战场,现在是安居乐业的家园。没有当初的付出,就不会有今日的美好。我们也将走上教师工作岗位,希望能把天津的红色故事融入课堂,通过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历史,引起大家的共鸣,为传承红色精神贡献力量。”
从“唯一寄托”到“为烈士做件事儿”,红色文化薪火传
武丽洁讲述了一件让她印象深刻的事:“之前有烈士家属想知道亲人的安葬地。我们多方询问,最终也没能找到,甚至连衣冠冢都没有。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烈士能找到安葬地,绝大部分都难以寻觅。对烈士家属来说,这面英烈墙上的名字就成了他们的唯一寄托。”
“我觉得缅怀烈士最好的方式就是做好当下的事。”曹静也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做这些不只是完成了一项工作,而是发自内心觉得能‘为烈士做件事儿’是一个越做越愿意做的事情。后续我们还计划根据考察成果举办展览,让更多人看到从‘昨天’到‘今天’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
近来平津馆开展的“行走的思政课”活动中,副馆长梅鹏云负责带队讲解。看着观众被英雄故事触动,梅鹏云说:“在当年的战斗遗迹现场讲故事,和坐在教室里讲故事,观众的感受一定不一样。我们要尽最大努力让烈士的故事与信仰继续传承下去,这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